长大的标志,就是感觉身边的人,越来越坏吗?
发布时间:2025-03-27 21:23 浏览量:30
这是一个微博热点,#长大的标志是感觉身边的人越来越坏#,能上热搜,就是很多人关注。
我看到评论区,很多人说:确实,长大后就感觉身边人特别虚伪。
我不同意,觉得身边人变坏就是成熟的标志,是消极的,觉得自己很智慧,但是有些犬儒主义。
我想到看到过一段,对犬儒主义的描述:它既有玩世不恭、愤世嫉俗的一面,也有委曲求全、接受现实的一面。它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,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。
这段拗口的话,如果概括成一个字,就叫“怂”
所以,我认为觉得身边的人都变坏了,不是长大,而是消极和害怕了。
我认为:长大的标志,是你越来越理解身边人承受什么样的困境和需求,理解别人的行为。
首先,伴随着长大,你会发现,自己和身边的人,都更复杂。这就是认识能力的提升。
伴随着年龄和学识的提升,我们会发现身边人的一些缺点和不足,而在小时候由于认知局限,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,从而产生身边人 “变” 坏的错觉。认识能力的提升,会要求你付出更多思考和探索。而有的人,在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上,遭遇挫折或者本就害怕,于是停在这种新的认识上,也就会有“身边人都变坏”的结论了。
长大后,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
首先,你会和别人竞争。学校里的竞争,最直接的就是考试。而走上职场,竞争的形式更加多样,比如开会的时候,有人抢着说话,或者谈到一个失误问题,有人躲避,或者有人巧妙地说话,让你承担责任。这是竞争带来的必然状态,你也因为要守护自己的利益,而拒绝或指责别人,这并不是谁变坏惹。
其次,人与人背景高度不同。每个人都在自己成长经历中,形成了喜欢和厌恶。比如有一次,我和几位南方同事一起吃火锅,我热心的问:谁要麻酱?一位南方姑娘回答:天呀,我吃一口麻酱就想吐,真有人吃这个吗?我一边给自己加麻酱一边说我就喜欢。这位姑娘可能社会经验少一点,但是并他是真的不喜欢麻酱,并不是坏人。
第三是人会选择性记忆。我们可能更关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,而忽略了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。比如我在个案辅导中,有人说“我这人就是不会和领导相处,领导总是针对我,不喜欢我”。我会请他诠释清楚: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、领导怎么针对你的。而回答完这个问题,我们一起发现,其实所谓的“领导总是针对”,在过去一年,也就是发生过两次,领导批评他了。那么这个结论,其实不成立。注意我不是批评你,“领导总是针对我”的结论不成立,但是和领导相处给你带来很大压力,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以上三种情况,很多人都多少遇到过,而这些情况,都不能形成“身边人都是坏人”的结论。
最后,尤其需要提醒的是,伴随着“身边都是坏人”的结论,我们自然会觉得,自己不那么好也没问题了。我变坏都是被社会逼迫的无奈。所以网上很多庸俗的职场建议,非常祸害年轻人(却也非常有流量)。
比如前几天的一个热点,叫#教你两分钟抛弃学生思维# 。视频中,一位滔滔不绝的男士,一开始还拿着个痒痒挠,对着饭桌,教育一位身材苗条的年轻女士,要放下学生思维,不要那么老实。
且不说这个画面运镜本就让人不舒服,内容我也仔细看了一遍,非常没营养。
其主要观点是:付出成本打破规则,有点寡廉鲜耻就行了。
比如学校不能在机房打游戏,打游戏就罚钱,那我就交钱打游戏,
比如我就抄袭别人的文章,上热搜后我就认罚赔钱,但是我也得到热点流量了,万一要是没被发现呢,我更不用交钱了。
还比如我就在简历上美化或者我就是个水货,但是只要我混进一家公司,日后就算被公司发现了,最多开除我,而我也没有其他损失;
最后一个比喻是,比如领导要求我交方案,我就花钱找人代写,我一边玩一边PUSH我的乙方快点,视频中,这位男士,以“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的”这种金句结尾,并伴随着很多年轻人拥护的例证。
按照这个建议,你是否掌握真才实学不重要了,如果你遭遇的惩罚升级而你没有谈判空间,也不管了。
总之,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否定一切,而在于选择相信什么、批判什么、建设什么。
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就像马斯克所说:“如果你一开始就觉得一切都是骗局,那你永远不会创造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”
希望你在长大后,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