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以岭院士:中医药要真正走向国际,先要拿出过硬的疗效证据
发布时间:2024-12-02 18:55 浏览量:20
在当今社会,心、脑、(糖)肾等重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峻,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。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(ESC)年会上公布的一项针对全球34个国家和8个地区112项队列研究个体数据的汇总分析结果提示,10年内,全球女士和男士中新发心血管疾病人群分别为57.2%和52.6%、全因死亡的人群归因分数分别为22.2%和19.1%。
这一问题在我国也显得尤为严峻,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》推算,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高达3.3亿,涵盖了脑卒中、冠心病、心衰、肺心病、房颤及高血压等多种类型。
医学界关于心血管疾病本质的研究与探讨层出不穷,《美国微循环杂志》就曾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,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,该理论与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医络病学奠基人、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提出的“脉络-血管系统病”概念不谋而合。
基于血脉、脉络与西医学血管系统在解剖形态学上的同一性,吴以岭教建立起中西两种医学研究血管病变的交叉点和结合点,他指出,脉络就是血管的分支,包括微血管、微循环,并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。该学说不仅传承了中医血脉理论,还进行了创新与发展,为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——营卫理论,揭示了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、病理、治疗、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,提出“孙络——微血管”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。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中西医在血管病变研究方面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。
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,吴以岭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973计划)项目,并在理论、机制、临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。其中,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”项目荣获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;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”项目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,名列第一大类别“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”的首位。
吴以岭认为“学术创新不能光停留在纸上,要实际解决临床看病的问题。”因此,他不断将理论创新的药方应用到临床中,并将临床验证的有效处方转化成新药,再将新药进行产业化,从而造福更多患者。
为了让国际医学界了解和认可中医药,吴以岭团队采用了全球公认的随机、双盲、多中心的临床循证医学评价方法,论证了通心络胶囊、参松养心胶囊、芪苈强心胶囊等创新中药的临床疗效。
在大量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的佐证下,这些通络药物在解决心血管领域急性心梗、心律失常、慢性心衰等疾病的可靠疗效获得了有效证实,创新中药对解决国际公认的医学难题展现出的显著效果,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,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《美国医学会杂志·内科学卷》《欧洲心脏病学杂志》等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相继刊发了通络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,成为百年来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里程碑式事件。
吴以岭常说:“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机理和作用,就是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做贡献”。
为了加快中医药“走出去”,吴以岭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不仅致力于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研究,还积极推动中医络病学的国际化进程。目前,络病课程已在美国弗吉尼亚整合医学大学、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等国内外40余所高校开课,已连续召开二十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也已成为领先国内、接轨国际的中医药品牌学术会议。
四十多年来,吴以岭院士在恒心、仁心、匠心的指引下,不断探索络病学的奥秘,用络病理论铺设了一条造福百姓的健康之路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、国际化提供了示范。未来,我们期待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能够继续引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,为人类健康事业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